close

圖文:創,山城蝶變的文明之旅



湖北日報訊圖為:縣城全景
圖為:園林縣城(譚德魁攝)
圖為:仙居(譚春魁攝)
圖為:生態旅遊路(陳功龍攝)

神秘北緯30°,古代巴人故裡,八百裡巴東,在1700多年風雲中變幻,李白、杜甫、酈道元等歷史名人詩詠巴東、北宋名相寇準主政巴東、開國元帥賀龍轉戰巴東……巴東,一座山水勾勒、歷史點染的山城。
創功能、創精神、創環境,一場“六城”創建戰瞄準“國傢園林縣城”“國傢衛生縣城”“省州文明城市”“省級森林城市”“省級環保模范城市”“優秀旅遊城市”標靶,用“六化”畫筆描繪山城,常態“十治”破解“十難”。2017年7月至11月四個月時間,巴東陸續摘取“國傢衛生縣城”“國傢園林縣城”“湖北省森林城市”,演繹瞭山城文明蝶變的華麗轉身。
因為創建,所以美麗。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巴東把創建坐標聚焦人民群眾,讓老百姓共建共享宜居、宜業、宜遊、宜商的新山城。
在文明和陋習的博弈中,讓榜樣說話、健全城市功能、全民代言文明、共繪城鄉畫卷,從縣城到12個集鎮到322個村,山城文明蝶變之旅始終沒有終點,隻有創建的動力讓巴東一天一個樣。

一座城市的精神雕塑

乘車駛過巴東長江大橋,橋頭佇立的“幹凈、自強”T牌,是巴東50萬人民群眾信仰的“巴東精神”。在國道邊、行政機關大院裡、小區門口,隨處可見“巴東精神”的身影。
“如今巴東真的是太幹凈瞭,街道上看不到一丁點垃圾,公汽站牌上都是巴東道德模范的圖片和事跡。”今年暑假,在廣州創業多年的田丹鳳回老傢,剛進城就被清新、幹凈的縣城撞瞭個滿懷。
公交1號線的公共汽車上,一位老人艱難地握住扶手,巴東縣信陵鎮民族實驗小學二年級學生鄭茗瀚立即讓出瞭座位,“微鏡頭走街頭進村頭”拍攝組定格到瞭這溫馨瞬間。“這100元我要用來買泡泡糖,若身邊的同學改掉一個陋習,我就送他一顆。”鄭茗瀚把縣委書記親手頒發給他的“文明傳承基金”當做傳遞文明的火炬,讓榜樣能量無限釋放。
微笑服務好榜樣趙紅、宋麗娟,禮讓斑馬線好榜樣徐平、譚剛、譚雲甲……一個鏡頭捕捉好榜樣、曝光“不文明人”,“好榜樣”將獲得證書及文明傳承基金,老百姓真正成為瞭創建的主角,文明變身成一雙犀利的“眼睛”。“縣委書記請我們過早,都有點不好意思呢,心裡是滿滿的溫暖。”一時間,縣委書記、縣長、鄉鎮書記、城管局長請穿“黃馬褂”的人吃早餐刷爆瞭朋友圈。“縣城好比我們的‘客廳’,隻有打掃幹凈,才能迎接好客人。”優秀環衛工人徐龍甲說,社會尊重我們,我們就要讓社會收獲衛生。
幹凈是巴東的品牌,自強是巴東的品格,用榜樣矗立一座城市的精神雕塑。“從點滴自查、自省、自糾和自改,每個人都做自己的文明榜樣,我們的傢園就不愁不美。”縣委書記單艷平這樣闡釋。

一個健全的城市體格

城市的核心群體是人,城市治理和功能服務是檢驗城市體格是否健康的唯一標準。道路黑色化扮靚城市臉面,開通公交車和出租車激活城區小循環,啟動綜合治理改善城市機能,在內外調理和“美顏工具”修飾下,山城健康指數蹭蹭往上躥。
曾經路上灰沉沉、街上光禿禿、夜間黑漆漆。兩年時間裡,巴東投資1.5億元實施城區道路黑色化,改造道路27.2公裡、人行道13萬平方米。很快,一股“黑色風”席卷12個鄉鎮集鎮,從城鎮延伸到瞭鄉村。
從扁擔一條街到移民新縣城,經歷四次規劃、三次搬遷,山城難免患上一些“城市病”。“打造城市會客廳,用客廳標準建設幹凈的新巴東。”縣委副書記、縣長郭玲把完善城市基礎設施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來抓,讓城市有“面子”,也有“裡子”。
投資1.2億元建設19個停車場、投資1200餘萬元實施高切坡生態修復、投資2000餘萬元添置環衛車輛和垃圾箱、投資50萬元補助資金推進改造升級農貿市場……深層的護理從根本上治理城鄉“三難”問題。從逛地攤式選菜到逛商場式淘菜,從黑色的單調夜城到不眠的燈影城市,市民驚呼:“巴東,真有點小香港的感覺!”
緊扣天藍、水清、地綠、景美標準,巴東打響瞭一場向山坡爭綠、植綠、護綠的運動戰:神農新區空閑地綠化2.3萬平方米、縣城區主幹道栽植四季花木2000餘株、公園廣場改造草坪1.3萬餘平方米、22個單位(小區)建成生態“立體綠地”、21處高切坡新增綠化面積11.5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9%,綠地率33.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36平方米,一幅“四季有花、一路一景”的綠地版圖橫鋪山城之上。
內強功能,外輔修補,“城市雙修”效應讓巴東山城遠離瞭亞健康。在盈彩水岸、繞城線、寇準文化公園、神農新區等市政項目建設的杠桿撬動下,一個健全的城市體格將屹立峽江之濱,一座山水園林城、民俗風情城、體育運動城、梯道博覽城、文化旅遊城漸顯雛形。

一場全民的文明運動

“千六再傳世外夢,今朝黨率夢圓成。豁然開朗‘石橋坪’,鶯歌燕舞新農村……”一邊彈奏電子琴,野三關鎮石橋坪社區農民鄧習柏自編自唱起瞭《桃花源夢圓》,“和諧新農村”是他歌詞中的高頻詞。鄧習柏是草根歌星,還是個追“星”族,在“十星級”文明戶評選中,他摘到瞭“文化星”。今年8月,鄧習柏傢旁邊的小食一條街火爆開街,一股“追星潮”讓石橋坪擠進“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這是巴東縣“六城”同創中全民文明運動的一個側影。
“‘六城’同創,人人都是主人!”“每個人都是文明的代言者和踐行者。”打響全域、全民文明戰,解除城鄉地域限制,廣大人民群眾自覺當好動員者、開路者和沖鋒者。每周五,機關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上街文明勸導,鎮村幹部陣地式文明勸導,各學校引導學生傢庭勸導;每周五下午,全縣454個機關事業單位、77所學校約6萬人開展衛生大掃除。縣移民局職工曹必英說,“如果周五是大雨天不能上街大掃除,天晴瞭抽休息時間也要去補上。”開展“最美鄉鎮、最美傢庭、最美巴東人”的“三美”評選,激活鄉村“美麗細胞”。從城市到農村,文明種子播種到瞭每個角落。
在城區過斑馬線時,機動車都會減速或者停車。沒有交通信號燈、沒有交警執勤,司機們“禮讓斑馬線”時刻在循環直播。“我在斑馬線上停車時,行人對我微微一笑,好激動!”“斑馬線上車讓人,真有安全感,點個贊!”斑馬線成為共同守護的“文明線”。一張文明網“網”住瞭50萬巴東人民。
無事整酒風、豪華墓碑風、賭博風和消費攀比風“四風”快速剎車,垃圾亂扔亂倒、雜物亂擺亂放、農藥和除草劑亂用、行人亂過馬路、道路沿線亂停車“五亂”有效根治……作為國傢深度貧困縣之一,“幹凈、自強”巴東精神成為精準扶貧戰線上比學趕超的制勝法寶。

一幅五彩的城鄉畫卷

“城南組前三名為金果坪鄉、大支坪鎮、綠蔥坡鎮;城北組前三名為沿渡河鎮、溪丘灣鄉和信陵鎮……水聚坪村、孟傢埡村、楊柳村等12個村環境衛生問題突出……”11月12日至14日,巴東鄉鎮“六城”同創比學趕超拉練活動,在較真碰硬中直搗軟肋。
從江北、江南到城北、城南的稱謂轉變,是巴東“六城”同創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動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觀念飛躍。“‘六城’同創的標準有國標、省標,要包含國際視野,也要有地方特色。”在創建之旅上,巴東這樣清晰定位。一顆“文明彈”,從縣城引爆瞭鄉鎮、村莊,釋放瞭強大的能量。官渡口鎮的“城市陽臺”、溪丘灣鄉的“武陵茶鄉”、茶店子鎮的“縣城後花園”、水佈埡鎮的“廩君故裡”……12個鄉鎮張揚個性,攤出新穎的“特色菜”。目前,190餘臺出租車、22臺公交車暢通瞭縣城交通微循環,鄉鎮開通瞭城際公交車,形成瞭一個半小時城鄉同心圓。教育、醫療、購物等服務的均等化,讓城鄉差距日益縮小。
把“六城”同創向縱深推進,把創建觸角延伸到村、到社區,這是巴東“六城”同創城鄉一盤棋的“遊戲規則”。531公裡的國省道幹線上,20萬株銀杏樹打造出瞭千裡銀杏走廊,巴山森林公園、寇準文化公園、大面山紅葉森林公園等構成瞭休閑觀景走廊,清江畫廊、絕壁天河、巴人河、巫峽口和神農溪等景點連成瞭生態旅遊走廊,一幅幅五彩的城鄉畫卷正在奇山秀水間潑墨舒展。“一步一景的巴東,隨時都會邂逅一段意外的風景。”“京A軍團”8名摩友騎摩托車行遊秘境巴東時,在微博上留下這樣一段話。讓鄉村更美麗,讓城市向往鄉村,滿滿的獲得感、認同感和幸福感正“遙感”著文明創建的新征程。

一張拍瞭10年的照片

“滴、滴、滴……”支好相機三角架,調好光圈、快門,輕摁相機快門線,兩分鐘後,“咔嚓”一聲,一張山城夜景圖在相機顯示屏上瞬間定格。大型攪拌機
照片中高樓、江水、航船、大橋……在城區夜燈光芒的輝映下,巴東山城幻作一條光影畫廊。11月15日19時,攝影師鄭傢欽帶上設備,驅車來到神農溪小區,在巴東大道外側一處山坡上選好拍攝點,蹲點擇機拍攝夜景山城。“簡直太美瞭,不管怎麼拍,都是頂呱呱的片子。”雖寒風直往褲管裡鉆,今年快70歲的鄭傢欽仍不放棄捕捉城區不同角度的美。快門聲啪啪響個不停,顯示屏上彈出的是一張張唯美、大氣的山城夜景圖。
多年前,鄭傢欽在女兒的建議下,玩起瞭攝影。從一開始,他就對拍攝夜景著瞭迷,零星的辦公樓、居民樓燈光,也能拍出幾分神韻。
鄭傢欽一直在巴東縣城工作、生活,從老城的扁擔街、黃土坡移民山城,再到如今的現代時尚新城,他是一位見證者。“我每年都會在同一個地點拍一張山城夜景照片,然後一年一個對比,但從未遇到一張如意的片子。”鄭傢欽說。
燈光璀璨的巴東城從黑白切換到五彩底色,逆轉就在2015年。“城區建築有瞭景觀燈,拍出的城市夜景照片別具線條美和輪廓美。”去年,巴東投資2000萬元實施瞭74個單位、195棟建築亮化工程,一到夜間,山城披上瞭繽紛的“霓裳”。
踩一個絕佳視點,找一個獨特視角,鄭傢欽為拍好一張山城夜景照,有時要耗費半年甚至一年時間。“我拍的夜景中的山城如一把鑰匙,又如一葉心肺,象征打開幸福大門,寓意彰顯城市生命之力。”如今,鄭傢欽的數十張山城夜景代表作已“走”到巴東各賓館、飯店和街巷。“為這張山城夜景照,我足足等瞭10年,試拍瞭上千次,如今終於拍到瞭我夢中的那般。”今年,鄭傢欽還邀約廣州、上海、武漢、宜昌等地500餘名攝友來巴東采風,專拍山城夜景。10年時間煎熬,山城也漸漸被這些“新鮮詞”替代:東方威尼斯、小香港、維多利亞港……
為瞭一張照片,鄭傢欽拍瞭10年,也為山城默默代言瞭10年。“我的鏡頭裡記錄瞭巴東印象,也讓巴東印象烙在山外人的印象中。”鄭傢欽成瞭山城變遷的見證者和記錄者,還成瞭一個山城印象的傳播者。

擦鞋夫妻“轉崗”記

“生意咋樣?”“不行喲,擦鞋的越來越少瞭,倒是修瞭幾雙鞋。”11月19日21時許,譚大明準時打開微信,和遠在浙江溫州打工的老公李再華視頻聊天。
隔著手機屏幕,千裡傳遞關心和問候,是這對中年夫妻的每日必修課。
兩年前,譚大明夫妻倆還在巴東縣城“專職”擦皮鞋,一傢“1元擦鞋店”不僅養活瞭一傢人,還把女兒供到瞭大學。
擦鞋這一不起眼的小行當,居然收入不菲。除瞭為人熱情、誠信外,譚大明還總結瞭一個“擦鞋定律”:縣城街道都是水泥路面,人行道坑坑窪窪,天晴沾滿灰、下雨濺滿泥,上街皮鞋就會臟,臟瞭就要擦。
當時,至少有三四十人和譚大明夫妻一樣幹上擦鞋這個行當,但紅紅火火的生意在前年突然一下子冷清瞭。“擦鞋的人數陡然‘掉’下去瞭,每天才掙十幾塊,糊住嘴巴都成問題。”譚大明道出瞭苦衷。從2014年開始,巴東縣先後啟動城區道路黑色化一期、二期工程,街道修復和瀝青加鋪、人行道鋪設青石板,由“灰”到“黑”,幹凈成為山城獨特品味和品牌。




山城面貌煥然一新,擦鞋店漸漸“門可羅雀”,擦鞋匠夫妻不得不轉行。如今,譚大明加盟修鞋店,轉行做補膠、上油、上線修鞋業務,李再華在浙江溫州一工地上打工,一天能掙200元,雖比擦鞋辛苦,但看到傢鄉的變化,他仍十分快樂。
打造“長江邊上最幹凈的縣城”,城市美瞭顏容、亮瞭肌膚。目前,巴東城鎮美化亮化戰已告捷,官渡口、東瀼口集鎮道路黑色化改造完工,一座南北相對的別樣山城正新裝出鏡。


(原標題攪拌機推薦:圖文:創,山城蝶食品填充機變的文明之旅)



本文來源:荊楚網-湖北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qo048ik66 的頭像
    wqo048ik66

    阿長的網購清單

    wqo048ik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